一、概念含义
1、主观能动性:是人类所特有的能力与活动,指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目的、有计划、积极主动的活动和能力,比如科学家进行科研探索、艺术家创作作品等都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体现。
2、唯心主义:是哲学中对思想和心灵给予优先性的哲学理论,主张精神或思维是世界的本原,认为物质的存在依赖于意识,强调心灵、意识或精神在世界中的首要地位,像中国的王阳明心学中“心外无物”等观点就属于唯心主义范畴。
二、对物质和意识关系的认识
1、主观能动性:肯定物质第一性,意识第二性,即先有物质,后有意识,物质决定意识,人们通过实践,基于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,形成意识,再依据这种意识去能动地认识和改造世界,以实现预期目标。
2、唯心主义:认为精神(意识)第一性,物质第二性,精神决定物质,比如主观唯心主义把个人的精神当作世界的本原,认为客观事物乃至整个物质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;客观唯心主义则把客观精神看作世界的本原,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。
三、侧重点
1、主观能动性:侧重于人作为主体在实践活动中的积极作用和自主选择能力,人们在面对客观环境时,不是被动地接受,而是能够主动地去思考、探索、创新,并通过自身的行动来改变周围的世界。
2、唯心主义:更关注精神、意识本身的性质、作用以及对世界的影响,它探讨的是意识如何产生、如何主导世界等问题,往往强调意识的独立存在和对物质的决定性作用。
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在承认物质第一性的基础上,人类主动地去认识和改造世界;而唯心主义则将精神、意识置于首位,认为其是世界的本原和主宰,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,不能混为一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