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认真观察图片
1、整体观察
- 首先要引导孩子对画面进行整体的把握,看清楚图中描绘的是什么场景,是在一个房间里、在户外的操场,还是在公园等,如果是一幅小朋友们在教室里上课的图,孩子需要明白这是课堂的场景。
- 让孩子留意画面中的人物数量,有几个小朋友或者有老师和学生,这有助于确定写作的对象,看到有两个小朋友在堆雪人,那写作时就会围绕这两个小朋友展开。
- 观察画面的背景,像天空中是否有太阳、云朵的形态,周围有什么建筑物、植物等,背景可以为故事增添氛围,如画面中有彩虹横跨天空,可能会让整个场景显得更欢乐、梦幻。
2、细致观察
人物部分:仔细观察每个人物的动作、表情和服饰,动作能体现人物正在进行的活动,比如一个小女孩双手举起,脸上带着开心的笑容,可能是在欢呼;小男孩蹲在地上,皱着眉头看着玩具,也许是遇到了问题,表情可以反映出人物的心情,而服饰则可以透露时间、地点等信息,像穿着棉衣说明是冬天,穿着泳衣就是在夏天或在游泳的地方。
事物细节:关注图中的物品细节,如形状、颜色、大小等,如果是一只小狗,看看它是毛茸茸的还是短毛的,是大狗还是小狗,是什么颜色的,这些细节可以让描写更生动,像“这只毛茸茸的白色小狗”,就比单纯说“小狗”更能让孩子感受到小狗的可爱。
二、合理想象补充情节
1、联系生活实际想象
- 一年级的孩子生活经历有限,但对于他们熟悉的场景可以进行合理想象,看到一幅小朋友们野餐的画面,就可以让孩子回忆自己和小伙伴野餐时的情景,想象他们会吃什么美食,会做哪些有趣的游戏,会不会有小动物来凑热闹等。
- 对于人物的对话,也可以根据生活中的经验进行想象,比如两个小朋友在玩玩具车,一个想要红色车,另一个想要蓝色车,就可以想象他们说:“我想要红色车。”“不嘛,我也要红色车。”这种贴近生活的对话能让故事更真实。
2、发挥创意想象
- 鼓励孩子大胆地发挥想象,给图画赋予神奇的元素,如果画面是一片花园,可以想象花园里有会说话的花朵、会飞的蜜蜂精灵等,不过要注意提醒孩子,虽然想象要丰富,但也要基于一定的逻辑,比如不能把海洋生物放在森林里。
三、组织简单语句
1、基本句式运用
- 一年级孩子主要掌握几种简单的句式,如“谁 + 在干什么”“什么时候 + 谁 + 做了什么”“哪里有什么”,以一张小朋友在图书馆看书的图为例,可以用“小明在图书馆看书”(谁 + 在干什么),或者“下午,小红在图书馆看书”(什么时候 + 谁 + 做了什么)。
- 学会使用表示时间、地点的词语,像“早上”“晚上”“学校”“家里”等,这些词语能让句子更准确地描述画面,早上,同学们在学校操场做早操”,明确了时间和地点。
2、语句连贯表达
- 开始时,孩子可能只会写出一个个单独的句子,要引导他们将句子连起来,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,可以用一些连接词,如“““等,比如说小朋友先搭积木,然后给积木小人穿衣服,接着又把它们摆成一个造型,最后开心地看着自己的作品,这样用连接词将过程连贯起来,故事就更完整了。
四、注意书写规范
1、拼音正确
- 一年级很多孩子可能识字量有限,所以允许他们用拼音代替不会写的字,但要注意拼音的准确性,b”“d”“p”“q”等容易混淆的字母,要在平日的学习中加强区分练习。
2、标点符号使用
- 教孩子正确使用基本的标点符号,如句号(。)、逗号(,)、问号(?)等,一般一个完整的陈述句用句号结尾,像“我在吃饭。”当句子中间有停顿时用逗号,如“小明去公园,他很开心。”如果有提问的句子,就要用问号,小花去哪里了?”
3、字迹工整
- 要求孩子一笔一划地写字,尽量保持卷面的整洁和字迹的工整,这不仅有利于老师批改,也能培养孩子良好的书写习惯。